长坂桥前曹营九将面临巨大难题:张飞这三个优势,我们如何破解?
发布日期:2025-10-18 19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92

张飞据水断桥一事,在《三国志》中有明确记载:“飞据水断桥,瞋目横矛曰:‘身是张益德也,可来共决死!’敌皆无敢近者,故遂得免。”

正史中的张飞字益德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变成了翼德,而且赵云没有喊“翼德救我”:“赵云到得桥边,人困马乏。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桥上,云大呼曰:‘翼德援我!’飞曰:‘子龙速行,追兵我自当之。’”

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是微妙:“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,只见张飞倒竖虎须,圆睁环眼,手绰蛇矛,立马桥上,又见桥东树林之后,尘头大起,疑有伏兵,便勒住马,不敢近前。俄而,曹仁、李典、夏侯惇、夏侯渊、乐进、张辽、张郃、许褚等都至。”

文聘跟张飞应该是很熟悉的,因为刘备是建安六年到荆州依附刘表,而当阳长阪之战是建安十三年,博望之战发生于建安七年,刘备火烧夏侯惇和于禁的时候,诸葛亮还在隆中种地,倒是徐庶在刘备刚到新野的时候,就跑来当参谋了。

据《三国志·卷三十五》记载,徐庶在刘备身边至少呆了六七年,直到当阳之战时才因母亲被俘而投奔曹操:“先主屯新野,徐庶见先主,先主器之……先主率其众南行,亮与徐庶并从,为曹公所追破,获庶母。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:‘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,以此方寸之地也。今已失老母,方寸乱矣,无益于事,请从此别。’遂诣曹公。”

刘备和曹操能成为“至交”也不是没有原因了:关羽挂印封金而去,曹操没有阻拦;徐庶辞别刘备去投曹操,刘备也没有强留。两人的胸襟气度,确实不是孙权可比的。

张飞在长坂桥阻截曹军的时候,徐庶是否已经降曹不得而知,曹营九将踟蹰不前却大有玄机:这九员大将都非泛泛之辈,许褚、夏侯惇、夏侯渊、李典、乐进都曾跟吕布单挑,张辽的武艺据说也不在关羽张飞之下(关羽说的),曹仁后来大战东吴兵也表现得超级勇猛,张郃后来也曾与张飞大战三五十回合,文聘似乎是“荆州第一高手”,武功决不在魏延之下。

这九员大将随便拉出来一个,都可能跟张飞大战五十回合,起码十回合之内没有性命之忧,但这九个人十七只眼睛瞪了半天,却没有一人冲杀上前,“扎住阵脚,一字儿摆在桥西,使人飞报曹操。”

大家并排勒马,这阵势很有意思,没有一个人突出,谁也不是出头鸟,张飞不下桥,他们也不上去,就那么大眼瞪小眼,直到张飞的吼声吓死夏侯杰,大家才跟着曹操一溜烟跑掉了。

说曹营九将都是出工不出力的滑头,那显然不客观:张郃张辽或许不急着替曹操卖命,但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,那可是肯为曹操舍生忘死的,他们不出头,肯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。

我们细看当时战场实况,也会发现张飞果然有勇有谋,罗贯中两次写他“立马桥上”,这就是他的第一个优势:他不站在桥这边,也不站在桥那边,如果那是拱桥,他就居高临下,即使不是拱桥,他也只需对付当面之敌而没有后顾之忧,根本就不会被群殴。

古代骑将作战,手中基本都是长枪大戟,挥舞起来需要相当大的空间,所以在狭窄的桥面上,能跟张飞交手的只能是一个,于是问题就出来了:当时曹营九将身份地位可能有些差别,武功却相差不多,谁第一个上,其中可是大有学问。

按照后来受封的官爵,曹营九将应该是以夏侯惇为首,曹仁第二,夏侯渊第三,他们不发话,许褚张郃也不敢擅自出手,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为什么既不吭声也不动手,熟读三国的读者诸君自然知道原因:张飞要是有礼貌,是应该叫他们叔叔伯伯的——尽管关羽张飞跟随刘备依附曹操的时候,跟曹营诸将可以肩膀头齐论弟兄,但建安五年之后,张飞已经比曹操的“兄弟”们矮了一辈儿。

因为地形限制,长坂桥上只能单挑而不能群殴,这是张飞的优势之一;对面猛将很多,但却是要以张飞妻子的伯父夏侯惇为首,夏侯惇不动,夏侯渊更不会动,其他人当然也不好意思动,这是张飞的优势之二。

张飞还有第三个优势,往往被“网络兵器专家”误导了:他们写文章说“丈八蛇矛”是一丈零八寸,也就是跟其他大将的枪矛差不多,而实际上东汉末年交趾太守、一直活到建安年间的经学家、训诂学家刘熙在《释名·释兵》中说得十分清楚,“矛长丈八尺曰矟,马上所持。”

在马上手持一丈八尺的长槊,说明当时必然有马鞍,而且可能有马镫,因为汉尺比较短,所以一丈八尺是四点一四米,而其他马上长枪,一般为一丈二尺。

张飞的丈八蛇矛,极有可能是“丈八长槊(矟)”,因为各地方言不同,所以蛇矛和槊矛读起来差不多,在京剧《甘露寺》中“国老乔玄”著名唱段中“他三弟翼德威风有,丈八蛇矛惯取咽喉”中的那个“矛”就唱作“苗”。

张飞矛长一丈八尺,曹营诸将的长枪大约一丈二尺,长柄大刀一般在一丈左右(三停刀为九尺九寸),这就是说,不管哪位曹营猛将冲上长坂桥,都会先看到张飞分叉蛇舌一样的矛尖,张飞无需防守,只要全力突刺,就能把对手弄得手忙脚乱,而狭窄的桥面闪避十分困难,张飞突刺能占先手,抡圆了也能把对手扫得靠不上前。

张飞两次单挑吕布,一次大战五十回合,一次大战一百回合,长坂桥前曹营九将,自然知道单打独斗自己这边没有谁是张飞对手,群殴又施展不开,这就是所谓的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,谁当出头鸟,都可能被丈八蛇矛戳个透明窟窿。

当时曹操几乎已经扫平天下,曹营诸将一路追击刘备,大家都捞了不少好处,而且高官厚禄指日可待,没有必要在长坂桥跟张飞拼个你死我活,所以看着张飞那一丈八尺的长矛,大家都只能等曹操来了再说:曹操要是下令放箭,十个张飞也守不住长坂桥,但曹操到来之后,也没有喝令大家冲锋,夏侯家的兄弟自然暗暗感激,张郃张辽等人也心领神会——他们不是怕打不过张飞,而是不想在曹操态度不明、自己又没有必胜把握的情况下冒险。

长坂桥适合单挑而不适合群殴,再加上张飞身后的树林里甚嚣尘上,曹营九将借坡下驴跟着曹操“逃跑”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
张飞占据有利地形,避免了被曹营诸将围攻,手中又是超长的蛇矛,再加上他跟对面好几个人都有亲戚关系,这三个优势叠加起来,张郃张辽许褚那样的战场老油条也十分头痛,要是不乱箭齐发,还真找不到对付张飞的好办法。

当然,曹营九将面面相觑的原因可能还有很多,笔者读书不精,只看出了张飞具有三个优势,那么在睿智的读者诸君看来,张飞喝退曹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如果曹操下令进攻,那九员大将,谁会第一个冲上桥去?